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医学评论 > 信息
编号:11789433
保健品为何喜欢披上药品外衣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9年6月22日 《中国医药报》 2009.06.22
     □郭胜利

    明明是保健品,有国家的正规批文,厂家却不按照保健品的有关规定宣传和经营。如某保健品审批的功能仅仅为“改善记忆”,宣传时则变成了“提高学习成绩,消除头晕、头痛、失眠等情况”。这样一改,保健品摇身一变有了疗效。

    药品从研发到药理、毒理试验,再到临床试验,申请注册,然后在符合GMP标准的车间生产,然后检验合格出厂,再按照GSP和药品流通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流通、保管、养护和出售,所应用的标准、适用的法律法规、需要的技术、人员和硬件设施都高于对保健品的要求。整个过程投资大、周期长,因此,利润比保健品而言较低。但是,一些保健品厂家却总爱耍小聪明让保健品披上药品的外衣,然后恣意篡改广告词,使进入患者视野的保健品变成了能够治疗百病的“神药”。

    为什么保健品要一味冒充药品呢?显然是暴利驱使。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经济利益,一些厂家和不法分子,全然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,不顾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大肆进行违法广告宣传,千方百计让患者以为所售出的“药品”疗效神奇。保健品一旦变身成“药品”,就会身价倍增,关注者如云,销量大增,厂家自然会有银子可赚。

    这种现象的存在,说明我们的监管还存在真空。由于执法权限划分不清,有的地方食品许可是卫生部门说了算、有的却是质量监督部门批准;广告审批由药监部门管理,发布播出则有工商部门管理,多头管理,不但会造成重复执法,而且还会造成“灯下黑”,出现监管真空,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。违法成本较低也是造成此类事件屡次查处、屡次重犯、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。相比获取的暴利,监管部门的罚款只是九牛一毛,根本触不到不法企业的痛处。

    真正蒙受损失的是消费者,消费者因相信虚假宣传,不但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,使下一步的治疗难以保证,而且还造成了正常的治疗中断,导致贻误病情,严重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,危及自身生命。

    药店作为药品和保健品的销售环节,应该自觉抵制这种现象。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,积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宣传,清楚解释保健品的作用和功能,指导消费者选购适合自己的商品。, http://www.100md.com